作者:[美]埃尔菲·艾恩;程寅,艾斐译
格式: PDF, TXT, EPUB, MOBI, AZW3, DOCX
网友评价:
- 想了解奖励为什么是惩罚?
- 常读常新的书。
- 众所周知,奖励和惩罚,通常被认为是有效的控制行为的方式,在企业管理、公共部门以及学校教育上都广泛采用。可本书作者却说,在教导学生、管理员工和抚养孩子等情境下,惩罚带来的麻烦远比带来的好处多,而奖励也好不到哪里去。 这种说法听起来就像是哗众取宠,其实不然。我们平常都更在意奖励带给我们的好处,却很少有人去探究奖励背后隐藏的弊端。本书的作者埃尔菲·艾恩就针对这一现象做出了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写到了《奖励的惩罚》这本书中。 在《奖励的惩罚》这本书中,作者考察了奖励对员工绩效的影响以及表扬对学生行为的塑造,最终发现:奖励与员工绩效、学生成绩之间并非正相关。相反,大多数实验都证明那些关注自身任务并具有求知欲的人,其表现要好于受物质或口头奖励的人。 由此,这本书的作者艾恩总结到'奖励,也是一种惩罚。
- 2016第35本,1 奖励的危害:a 奖励越大,更容易的方式越被青睐,有效方式反而弃之一旁 b 奖励停止,依然选择更容易的方式 c 奖励激励人们得到奖励,而非得到有效结果 d 奖励有损内在动力;2 奖励和惩罚的效果很难分辨,奖励如果停止,可以视作一种形式的惩罚;3 奖励有效的情况:明确描述某些行为共有特点,只有这些特点出现时我们可以给出奖励,但是从事创新事务时,这是不可能的;4 减少奖励损害的五条建议:a 把奖励从人们眼前挪开 b 事后给予奖励,作为惊喜 c 不把寻求奖励变成竞争 d 使奖励尽可能与任务相似 e 提供尽可能多的奖励选择 ;5 避开奖励负影响的管理者应具备的3C原则:明确工作关系Collaboration,工作内容Content,做什么和怎么做有多大的选择性Choice。
- 奖励和惩罚一样都是控制手段,不考虑被控制者的感受
- 很狭小的领域,而且局限于 奖励,惩罚, 思路太狭隘。
- 奖励的阴暗面
- 有些观点重复次数很多,为解释而解释,也是蛮辛苦的
- 其实我是赞同作者观点的,但总感觉实验的来源出处不那么精确,导致说服力不足。另外,如果的确如此,该考虑的是:为什么胡萝卜+大棒成为最流行的方式?
- 最近,我还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分享的通俗易懂的心理学动画短片中: 提到了,奖励可能会带来很大的恶果。那动画短片,好像就是,这本书的作者的学生拍的。
- 读了一半,剩下的一半难以读下去;奖励会损害内在动机,同时,奖励也是反面的惩罚~论述中有太多事例的推举,但没有具体的文献引用,而且反复的自证,过于拖沓 对于斯金纳奖励的全面抗拒,个人认为过于绝对,目前现实社会的运转一定程度上就类似于斯金纳箱,全面的否定,又要以什么来维系社会的运转?
- 写科普还写得幽默就比较难得了
- 有启发,要反思目前的绩效主义
- 书的哲学思想——奖励和惩罚本质上是一种控制行为很发人深省。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证明奖励和惩罚长期没有效果,一旦外界的因素消失,人们便不会持续之前的行为。但想想其实很多时候外界的因素永远都在,比如挣钱,不会说哪一天工资没有了,人们会为了钱永远地去工作。在学生时代,分数一直存在,因此学生永远不会松懈,一直为了分学到毕业。。。。
- 翻译实在是差到家了,跟看香港人写中文公告似的那么费劲。只读得下接近1/2,但观点还是相当有道理的。
- 这么好的书,被翻译得这么差,真是罪过~
- 教会我永远别轻信一本书
- 奖励和惩罚只是一个硬币的两个不同面,我们需要的是奖励和惩罚以外的管理方法
- 奖励,适得其反。
- 小李匪盗有一篇评论,他分析的很细,但缺了一个根本的视点,人不是工业化的产成品。所以,我对这本书的评价要比他的高。
- 动因3C:1、协作性(Collaboration),2、任务的内容(Content),3、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选择性(Choice)
- 奖励不失为一种刺激人行动的方式,但是施放奖励的设想是别人不想做这件事,需要奖励刺激。奖励过多可能导致行为的功利化,以及奖励的需求更大,所谓欲壑难填。想到学校中的游园会,每个班出不同的游戏,但有的小孩就围着一个玩,问其缘故,答曰:这个游戏他拿手,更容易得奖票。奖票就是最后用来换奖品的。以这种想法玩游戏,能得到多少乐趣?乐趣不再来自于游戏本身,而是奖品。同理,学习或读书亦是如此。
- 看待当代的绩效主义更冷静了吧
- 对这个问题感兴趣。 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庄子·天地》
- 斯金纳的通俗行为主义思想(“做此就能得彼”)渗透进工厂、公司、学校、家庭教育等各个场所和领域,据此制定的种种用以改善目标对象行为表现的策略,反而使我们陷入了困境。 表扬无益有害,给孩子的表扬可能会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 学校的评分、排名、竞争制度损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讨厌学习。 工作场所的奖金、福利、竞争、绩效考核等制度损害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对员工的工作表现造成破坏。
- 原本我是怀着要看一本有趣的书的心情翻开这本书的,可翻了好几页,除了一点点的小事例,就是无尽的不断的抬出心理学的学派理论之类的东西,除了心理学行为学之类的专业人员,谁耐烦看那个呀?!这些书,应该用事例来增强说服力和可观度才对。 写下上面这段的一个星期后,我重新拿起此书继续读,跳过那些心理学、行为主义之类的专业名词和大段的专业论述(感觉就是在写论文,为了一个论点不厌其烦的用术语和理论从不同角度引证、辩论),越看越觉得有意思,最终我找来了一支笔,我觉得,读这本书,非得用笔才觉得自己没有浪费掉那些精彩的地方!!!我决定,一旦读此书,就得带上笔!
- 可以直接从最后一章看起
- : C936/4463
- via阳志平 家长老师老板都应该研读
- 文章首先对奖励是合乎道德及常理的要求这样的主张发起挑战,进而提出奖励实际上令人反感。 前两章的论述是哲学思辨,第三章讨论实际结果。本章概括了研究证据,表明奖励没有起到促进长期的行为改变和提升表现的作用。在第四章和第五章中,我解释了情况为何如此,提出奖励失败的五个关键原因,这些原因无异于对奖励的严厉批评。第六章仔细探讨了我们很少有人会想到要去批评的一种奖励形式:表扬。 本书的后半部分涉及我已提过的三个问题:雇员的表现、学生的学习、孩子的行为,探索奖励的效果和可以用来替代奖励的方法手段。第七和第十章探讨工作场所的问题,第八和第十一章论及教育问题,第九和第十二章讨论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问题(第和教师、父母有关)。
- 在某些时候 奖励也可以是一种惩罚 这本书的内容还蛮不错 有东西在里面
- 教师首先应该读这本书。同时结合“建构主义”等教育学理论一起思考。
- 从行为主义主导思想展开,讨论外在条件的刺激—奖罚,对人行为的影响作用。换句话说,人行为驱动的内外在因素。讨论了奖励和表扬是否有效;使用了上述激励因素后,对人行为造成了那些后果。把上述内容分别移到工作、学校、家庭教育的3个场景中,作者给了实用性的建议。个人觉得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这个书结尾的部分作者说的那段话,这个内容发表于1993年的哈佛商业评论,后续有各种企业实践了书中的建议,得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2020的今天,在绩效这块看看大部分企业的做法,真是。。。一言难尽
- 与主流的教育和管理的思维和方式相比,本书内容所表达的东西更有深度及长远性。背景和角度主要基于美国,所以涉及到具体事情的操作层面还是要结合我国国情及实际情况。个人认为本书思维观点及方式方法更适合家庭内从幼儿到成长过程中的亲子教育
- 避开奖励负影响的管理者应具备的3C原则:明确工作关系Collaboration,工作内容Content,做什么和怎么做有多大的选择性Choice
- 扣一星是觉得太啰嗦,一半篇幅就够了。记一些摘要。1996年出版的书,太老了,但仍然是本非常值得读的书。 读到最后一章终于把价值内化和融合分清楚了。 理论上,几乎任何心理作用都能被意志足够坚定的人克服,但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逆流而上,尝试超越由奖励的本质诱导出的固定思维模式 皮亚杰“”惩罚……使得自主意识的培养变成空谈 在皮亚杰的基础上,凯米提出惩罚的三种可能后果 计算(盘算能否蒙混过关)、盲从(不能教会孩子进行负责任的自我决定)、反叛
- 对于习以为常的事情抱有好奇心,和对奇怪的事情抱有包容度是评价一个人成熟与否的标志。
- 能用在自己的家庭和团队上的人自然是聪明的,但试图以此改变整个社会的人一定是笨蛋,我们需要一些这样的笨蛋。
- 说的很好 但是没有提出什么可替代性的建议 人类还是终归走向成本最低最省事儿的模式去的
- 如果你看了这本书会有不适或者抵触,也许这书才最适合你
- 读完这本书,很受启发。原来奖励也是一种惩罚。要认真反思生活和工作中等一系列奖励机制的两面性作用。
- “破”总是比“立”更容易……
- 奖励通常只有在完成极为简单、不必动脑筋的任务时才能提升表现,也只能在数量上有所提高。
- 警惕各种奖励吧
- 作者认为奖励其实并不是件好事,反而会损害人们的内在驱动力。奖励失败的关键原因有4个,分别是 ①奖励暗含惩罚:奖励其实是奖励者对被奖励人的控制;②破坏人际关系:破坏没有得到奖励的人与得到奖励的人之间的关系;③阻止冒险:人们只愿意做能得到奖励的事,趋于安全考虑,而不愿做与最终目的无关的事;④破坏内在动力:奖励外在动因,会损害一个人的内在动力。 因此,要学会合理利用奖励,尽可能的降低奖励或表扬带来的危害,学会用3C理论来激发内在动力。具体的方式请详看本书!
- 这本书帮我把一些模糊的反感,明确成了具体的反对目标
- 颠覆了我过去对奖励总有好的一面的看法。
- 本书能够引发对现行奖惩制度的反省,于教育和管理领域尤其富有意义。缺点是虽然文章引用了许多实验报告作为论据,然而对这些报告的出处和考证总是含混不清,更别说论述其实验设计过程了,可信度存疑。另外作者总将敌视情绪代入对斯金纳行为主义的批判中,主观与自我意识的痕迹过重,论述过程也缺乏简洁优美的逻辑。不过总的来说,本书值得一读,它揭示了滥用奖励机制的不可取并提出了改良的意见。
- 一本书都是在讲奖励的副作用,当年观点还是比较令人震惊,现在再看这本书感觉收获不是很大,主要是替代奖励的手段介绍甚少
- 很幽默呢,而且确实发人深省,为了写论文主要看的是教育方面的内容,思路好清晰!翻译比想象中的好,还是能读懂,但有时候大概可以想到原话是什么…不过,这样的书到底是为何受到的关注不多啊!
- 令人耳目一新的知识,对我培养孩子和自我认知都有极大的帮助,而这本书其实是1999年出版的! Stephen Karshen演讲时,引用了这本书,他的原话是:"If you give someone a prize for doing something that's already pleasant, you are telling them that is not pleasant, and no one would not do it without a reward." 意思是说,如果已经有意思的事你还要给别人奖励来让他们做,那就是代表这件事根本就没有意思。并且,你要是不给奖励,别人也不会去做——这和Karshen的理论很契合,他认为有意思的事是人们自己找来的并自愿做的。
- 奖励的惩罚 奖励的背后隐喻是做事就会有回报。
- 观点新颖,证据充分
- 奖励和惩罚都是一种控制,给不了人自由选择的权利。 奖励别人,外在的奖励容易让人越来越习惯这种奖励。一旦被剥夺这种奖励,会让他很愤怒。惩罚让人抗拒,会让人不会冒失去既得利益去尝试新东西,让人墨守成规。没有自主性
- 教师值得一读,有关奖励与惩罚的一切值得我们思索
- 一种对于期望通过奖励而教育孩子或者别人的思考。这里的奖励的惩罚可以推广到很多方面,比如人际,男女,社会,等等方面。 对于人的激励,从内部,让人融入,要远远超过从外部
- 原来我们是这样一种看似复杂其实很容易被操控的动物,奖励和惩罚足以解释许多现象。从《无条件养育》过来的。感谢作者道出了真相,通往自由的路上有这么多陷阱,虚无缥缈的内在动机概念终于被作者结结实实地通过论证而落地。
- 对教育,尤其是小班型的、兴趣型的教育启示很大
- 做此得彼(从棒棒糖到销售佣金)是通俗行为主义 × ;奖励/惩罚--做希望做得/马上做/很快完成/不断去做 ;who:依赖者why:依靠强有力的他者what:最佳效果-短期顺从;how:行为持久-奖励不断-①效果失效②要求升级--奖励消失--行为回归起点 一、奖励(外在需求)导致兴趣(内在满足感)降低。eg:部门游玩奖项,消费券效益,打折促销凑单 二、解决方法:1奖励勿张扬;2惊喜,事后奖励;3勿竞争,绝对标准代替相对;4奖励与任务相似;5多奖励选择项;6强调事情价值促兴趣。 三、不奖励也能强化动机之3C:协作+内容+选择: Collaboration①才能+资源互换②情感支撑 Content①升级技能②体验经历③展示能力 1坦率承认其工作缺趣味性;2告知工作价值&潜在间接结果;
- 只有兴趣才能创造抗体,去抑制奖励和惩罚带来的瘟疫。
- 入迷了之后看得停不下来……奖励和惩罚的本质是一样的,越有选择权、越自由,效率越高。暂时没有育儿需求,最后一章基本没看进去^^;
- 我们要知道,奖励跟惩罚是一样的。他们的核心都是控制别人。只是奖励不是用暴力的方式控制,它是用诱导的方式。因此,我们要保护好自己,保护好自己的热情、兴趣——自己的内驱力。
- 奖励或惩罚都不是做一件事的内在动因,是将控制权交给了别人。决定要做一件事,必须要有内在的激情,让其慢慢燃烧整个岁月。
- 从《吾国教育病理》过来的,首先本书的名字就比较能勾起人的胃口,奖励怎么就是惩罚了呢?文章主要从教育和企业管理方面论述,如果能延伸出去的话应该会更意思。在充斥着强外力的环境中,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 有的时候当下的奖励会成为永远的惩罚,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尤其是面对孩子,往往容易想当然容易以成年的标准去要求,更容易高高在上,所谓的奖励和惩罚本身就透着不平等,如果想尊重孩子,就不要轻易奖励和惩罚。
- 观点不错。就是例子太多了,排版又不是特别好,找结论费劲,影响阅读速度…
- 除了有点啰嗦、引用不明和论证过略,其他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