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整理
格式: PDF, TXT, EPUB, MOBI, AZW3, DOCX
网友评价:
- 不太喜欢,武术是很实际的东西,不该被这样晦涩的表达。
- 據說是偽作。
- 随着身体的骨头松动,真想去学一学这形意拳……(有很多实用指南,大家可以按图索骥的学啊)
- 武术的东西我不懂。。可是世间的道理总是相通的。。朴实的叙述中描述了一个逝去的时代,传授了比武的口诀,其实更传达出了一种人生的态度。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刻:老一辈人经历过一段颠倒的岁月,从大辛酸里爬起来,只是当时不知道是苦,傻呵呵的就过来了。
- 难以描述的一本书...如果少一些快过火车,跳崖不死,被盯就醒的描述可能会好一些... 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为什么要搞得这么多规矩家传亲传,来客必请的...有一种看似不张扬的优越感... 但武林到底已经逝去了,虽然作者写的不咋地,但武者有些精神的确是很令人敬佩的,传统武术值得被发扬
- 文字很好,无法尽信
- 以武入道,类佛门心经。
- 高手过招不需亮兵器.也不是内功定力.而是道.法.阴谋阳谋对决.装备升级到顶尖也会孤独.何能所向披靡?不是兵器内功而是减法.舍了便活了.短臂置之死地而后向阳而生.真正捕猎者都是自做诱饵.动物世界里,你说狮子和老虎博弈.谁会赢?狮子老了的悲凉让人唏嘘.花拳绣腿的飘渺武林胜负已分.还是现实生存的竞技场角逐更有意思.你说谁会赢?
- 厉害啊,简直新世界,功夫确实很神奇,很能理解不少人的不屑。有些人质疑跑步能赶上火车的,我表示不理解,当年北平到天津可是要6小时啊,就连速度超快的(南)京沪线也要5小时,就算超特急的满铁(大连-哈尔滨)也仅仅120km/h。一小时跑十几公里对耐力好的人不是特别难吧。多相信一些不那么在乎名利的人一点是有好处的。 @2018-10-15 19:44:11
- 因喜欢一代宗师而看的,好神奇,原来真有如此别样的天地
- 原来中国武术这么牛B,人通过道法自然中的一切,加上与自身身体的深度和解,达到内外兼修高度融合。书中人的风骨气质令人敬仰。
- 人生就是如这般意外地平淡吗?
- 形意的武林往事 在手機上一點一點看完 老輩的拳師一板一眼的拳法 妙趣橫生的關隘 最重要的是武人的風骨 放到今天也很值得人思考
- 很有感触,武学的究极应该就是自然。以术入道。
- 卡在了信与不信之间。信的部分痴迷,不信的部分蔑笑。
- 对口述体无爱
- 纯粹当小说看了。
- 很怀疑这只不过是个像中医一样的神话,说得越玄便越让人起疑。
- 看到最后赫然发现李仲轩竟然是王照的外孙。啧啧。可惜这本书只是“求武纪事”,上世纪武人在政权更迭和各种运动之下的命运,只字未提。说是武人都不爱露功夫,可能周围哪个看门大爷或者楼下哪个棋友就是个武林高手,卖菜的兴许也得罪不得,以后赶集可不敢没事老往下掰烂菜叶了。
- 如何理解武林?
- 象形取意 触类旁通
- 看完这本书才懂了《一代宗师》里面的要义
- 中华武术的黄金时代
- 关于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
- 讲拳的部分不大看得懂,整体阅读体验不如《武人琴音》
- 打宋朝文官治国以后,天朝武人好像就没有进过上流阶层。不比西方的骑士阶级和日本的武士阶级。书里的武林人士的正职,有屠夫,有看店,有闲人,令人唏嘘,当年金庸的武侠小说的大侠从外人眼中看来,大概也是如此
- 说实话一开始是抱着批判的心态翻开的,尤其看过徐皓峰的几部武打作品,摈除那些炫目的花架子之后确实不是很看得懂,里面人的价值观也不是很合,再加上近些年打着中华武术旗号糊弄事儿的和跟国外更实战性的门类一过招就输的各种新闻让我已经把所谓中华武术划分在武侠片里爽一把就算的传说了。不过看着看着,虽然没有实操的情况下很多东西也就是看个热闹,但是也能感受到说的真的很有道理,包括一些诸如点穴之类的,说完原理之后也没有那么神秘到让人怀疑,确实可以操作。感觉古人在天人合一上真是很下功夫,我理解,所谓的功夫都是在努力将身体调整到最顺其自然的状态。看着好养生啊比保温杯枸杞牛逼多了。
- 读完先去打探了一圈南京哪里有从站桩开始学功夫的,又在床上翻来覆去想写个武侠小说,回头再重读觉得还是李老先生说的好,言简意赅,可道理都在里面。春青爷爷说,中华文化,所有的东西最后都要落到“体认”二字,他这话是针对宋明理学而发,但我觉得,功夫,包括中医都是这样。外行如我们就不要瞎叨叨了。
- 武林故事,同类书籍里的佼佼者 @2017-09-07 12:51:02
- 我不在江湖的日子里
- 讲述的满朴素,老一辈的风姿很让人仰慕··
- 我道行浅,读不懂
- 这本真实一些,传统武学,褪去神秘,是在一群武人在蒙昧之中,以身体的践行和传统的认知世界之法,对于力量和人体奥秘的探索。江湖武林,是武人互相对于武艺的印证,以及现实的谋生求存之道。火车冒着黑烟奔行在华北大地,武人还在用原始的方式练着步法与腿功。他们身体的践行超出他们的理论搭建。五行和“虎豹雷音”,是那个时代的认知水平所能做出的解释。我对这些武人充满崇敬。武林逝去,武技还会延续。今人不该一味崇古,形意拳的大师们也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今人应当继承他们的传统,去伪存真,方能发扬光大。
- 第一次让我看到真实的中国武术。
- 几年前读过,想想还是喜欢,文字很有感觉,内容蛮神往
- 《逝去的武林》李仲轩口述徐皓峰撰文 ―― 书是一位炼武的老人口述的类似回忆录,讲一些他的老师,武术的心得体会,怎么练武或者炼武。书里很多拳法拳理,遇到这些我都是跳着看的,不是没兴趣,只是不想深入了解,这东西需要一辈子去做。我只是看个热闹,了解这“逝去的武林”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总体说来,书很朴实,但是名字起的太大了,这是汇集了一个老者的回忆和其师傅的武术感想,武林的故事还是太少,看的不过瘾。炼武的可以详细读读,其他可以做故事会看看。集中时间,两三个小时就看完了。
- 大开眼界,一改武侠小说里所谓武术的印象,李老不愧是名门之后、大师传人。世事万物到最后皆是相通的,看了李老说的拳理,感悟跟打球的发力是同理的,当然形意拳的层次高多了,越看越想学形意拳,可惜现在也不知道去哪里拜师。除此之外,老一辈的拳师为人处事更加令人敬仰,那是武林最好的时光,回首当下,更加伤感国术濒临后继无人!
- 最早被书名吸引以为是武侠小说,还记得当时在北京,豆瓣上有同城交换二手书,在那个里面买到的,一直跟随到上海,可能看了2遍但再翻依旧不记得任何内容。后来徐浩峰倒是出了几部电影
- 好看!有些话讲的是练武,想到别的事儿也很受用。
- 很奇怪,这本书最后附录的读者来信几乎都是海外华人.很多中华传统的东西在中国大陆渐渐逝去而少人问津,在意它们的反而是很多离开中国大陆的出走者,武侠片也是被英国殖民的香港地区拍得好
- 神秘、玄学色彩太浓。科学解释甚少。
- 徐皓峰整理,形意拳大师李仲轩口述历史。对传统武术加深了一点了解,还是有点神秘。
- 说到底,武侠小说电影电视剧,我们耳熟能详,了如指掌,可是对真正的武林,我们却一星不知,犹疑彷徨。然而文艺中的武侠这个门类从何而来呢?金庸古龙的土壤是什么?只是天外飞仙,没有背景的吗?其实武侠小说界人人都知道一个掌故,那就是所谓新派武侠的开端就始于一次打擂,梁羽生据此写下《龙虎斗京华》,随后影响好友金庸兼职写小说,引徕读客,携剑器戈甲登堂入奥,厥成大师。武侠小说的兴盛只是无根之草,无泉之流吗?那时看报纸连载的读者和如今网上追文的粉丝难道心态毫无区别,只是将之当做所谓“成年人的童话”?我真希望那时候的个中旧人能站在我面前,给我讲讲当时的风气。我想,武侠小说、武侠电影的盛行是必然离不开现实武林的衬托和给养的。如今有哪位学者写家,有这份心力和识见,来写写这一脉络的起承盛绝呢?
- 梦入神机的《龙蛇演义》大概就是小说版的《逝去的武林》吧
- 徐皓峰的出身成就了他的如今。拳理就是人理,老一辈的教拳就是教做人。“少年时崇尚侠义,结果为人处世的分寸感不好。我一辈子买东西没跟人还过价,事情做了就不后悔,其实心里也明白其中是有得失的。”
- 老一代无数家的言行中,最受启发的就是:强者影响弱者,弱者模仿强者。 最近也是深有体会。无论什么事情,什么行业,一味地模仿前者,吃快餐,无脑地享受获取知识的快感,而不肯复盘、思考。一次次地拷贝别人的创意,别人的思想,看似忙碌的背后,其实是一地鸡毛。 所以说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要去思考,要去复盘,要去创新。理解强者做事的底层逻辑,取其精华。 走自己的路,永远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共勉。
- 此书实乃禅门灯录,所谓“唐师”,“尚师”,恍恍乎如六祖慧能。
- 萬法相通,絕妙好辭。
- https://book.douban.com/annotation/95507414
- 除了实修还是实修
- 反復細讀和體悟
- 被武侠小说荼毒的厉害。看看现实的国术是怎么样的。换个角度看问题。
- 一个老先生的回忆录,说来说去,那些宗师的功夫到底有多好,只听过,谁也没见过…当了解一下那个年代的武林挺好
- 接下来,就是见证武德的时刻!(妈的现在的人哪有武德只有一身蛮力和一股流氓气,少林寺不就是中国武艺培训中心嘛,或者中国动作演员培训基地)
- 口述有弱点,太乱。
- 让我读得出神入化的武学书。中国的武学是国学,是对人类的贡献,太棒了。感谢徐浩峰的努力。
- 回忆的部分生动,关于武术的部分满满干货。
- 可惜不会站桩~~
- 口述史。武林一窥
- : I253.4/4424-1
- 国术并不是世人所知的武术,期间哲学系统的构建,人生态度的感悟,对国术的发展和练武之人对其的参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本书不光光回顾武林风云,更多的是讲述做人做事儿的道理。
- 书中武林总是行侠仗义,现实的武林却总有那么一丝滑稽,可能都是被电视剧电影武侠影响,总觉得真实的武林不应该这个样子,可能觉得简单了吧,但已是平凡人无法追赶,就像运动员一样从小练习。
- 好看,虽有武林奇事,却无虚伪传说。李仲轩老人极有武学修为,凡事都做平常心看。说到武功,往往寥寥数语,就能理清脉络,解出道理。练功练武其实是练心,招式还在其次,关键在心法。但人之心性不同,各家有各家的心法,练心愈久,对世间万事都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虽是武学大师,亦能感悟论语、易经,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书看得入迷,甚至想要学武功,甚至觉得其中功夫能提高球技…
- 当年真是啥书都瞅
- 看到的好像是武术,好像是民国,好像是历史,但实际上,能看到的只是逝去 @2016-02-22 22:30:49
- 当年因为这本书开始查阅了很多国术资料,后来又查阅了很多民国帮派资料。
- “一个人有了这种内在的修养,心思就会清爽,悟性就高了。老师选徒弟,主要看他的气质是不是清爽,混混沌沌,就说明他心理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或者身体患上了隐疾。眼光没有一点慈悲,只会凶巴巴瞪人,可能现在打架厉害,但看他将来,无不是患病早亡——徒弟找师傅也是这个标准。”
- kindle,人不完美就信了
- 讀的很是讓人傷感
- 五星好书,极力推荐,李老高山仰止,能领悟寥寥数语就值回票价了
- 我爹这种只把书店当坐标用的人,专程去书店找过这本书,找不到,又托人从网上买。他喜欢得很,一字一句看。当时还推了好几个酒局告诉人家说要在家看书。人家问我,你爸是不是已经喝高了。。。
- b格略高。看见跳悬崖摔不死,跟火车赛跑能轻松取胜,我就不想再看了。夸张也麻烦有个度。悬崖有二层楼高吗?还是火车是环线坐反了?
- 故事的部分尚可一看,形意理论的部分近乎玄学。 @2018-05-12 19:20:25
- 让我第一次在现实中对武林充满憧憬
- 胸怀侠义 即是武林
- 平淡,深奥,可是拥有一种隽永的意味。
- 不实用的文化体系,影响力都是会渐渐削弱的。
- 世上的规律是强者影响弱者,一旦以跟上对手为目的,就永远无法取胜了;优秀的战术,是准确捕捉时机,选择最省时省力的打法。传授形意拳,有着禅宗和儒家智慧,善于使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 最近读得沉迷。形意拳大有乾坤。其中的若干要诀,同网球运动颇多相通之处。习武上瘾成痴,别人看来疯癫,还悯其辛苦。其实习武有大高兴。书中讲,男人好功名财色,但体悟到了练拳的高兴,就把那些普通的高兴都看淡了。快乐人生不仅在于普通的高兴,如能精研一门技能,享受那特殊的大高兴,才是另一番境界!
- 「刀刃叫天,刀背叫地,刀锷叫君,刀把叫亲,因为刀是张扬的形状,所以刀鞘叫师,取接受老师管束之意。 」一代宗师里也借用了剑要藏的说法。这本书最震撼我的是,李老晚年给人看大门,也许街头迎面走来谁知是卧虎藏龙之辈!
- 练得不是形意,但是李仲轩先生提到的练法还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制度~礼节~心境~才是真正的武林吧~ᕕ(˵•̀෴•́˵)ᕗ
- 最想学形意拳了
- 几次出差高速上都是与这本书一起度过,也终于断续读完,作为一个门外汉,对武术所知甚少,书中涉及功法技巧的解说读起来时常觉得过于玄乎,只能管中窥豹看下热闹……更多的触动却来自于对旧时习武人的品性道德的敬意。他们重传承,尊师门,守承诺。习武更是修身,以血肉躯去悟万物道。
- 有重复,不过老人的口述在所难免,李老师是大师风范
- 和道士下山一样东弯西绕信笔由疆指哪扯哪,也就看些武术八卦段子。话说我以前住的小区看门大伯是自然门万籁声的徒子徒孙,七十多了气质仍然相当硬朗,动不动耍弄两个哑铃,让我等小后生凛然肃然。
- 看到一半的时候,才明白武侠和武林还是有区别的,自己读了几百本武侠小说,本以为能对这本如痴如醉,现在看来还是重在故事,重在侠义情节。抱着对武林两字的尊重完整的读完了,到此为止吧。
- 应该有虚构的成分在,但历史哪里能没有虚构呢?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鲁迅对《世说新语》的评价: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
- 原来是武术宝书。学习了,强身健体。
- 一口气读完。练武就是练心,李老先生年轻是那样的盛名武功,之后完全不显露做了电器行看门人,这份平常心才是最值得学习的。
- 朋友引荐读之,原以为是近来国学热潮中见缝插针、人云亦云、故弄玄虚之作,却开卷即被李老的武学涵养和老一辈习武先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所折服,清末称武术为国术,远非如今的花把式、表演娱乐之类的儿戏,对形意拳、心意门六合拳有兴趣的,极力推荐
- 看的是老派人的人生观
- 略有所得,不求甚解。
- 社会分工,总觉得艺术甚至这些绝学,最好都有欣赏的富商养着,不然晚年太苦了 @2015-07-12 08:09:42
- 斯人寂寞,却留下莫大功得。
- 人活在世上,有的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都是时事使然。
- 让你了解一些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被文革洗礼过的一代,可以从中知道很多东西。
- 人已逝 术还留 不探 不叹 非心伤
- 通过李老的讲述,多多少少地拨开迷雾让我们得以窥见武林大师的言行和武学,以及武林消逝的背影。
- 看的电子版,改天找书好好看看,再写心得
- 文笔好的很!
- 这书真是怪力乱神
- 语言平实,说的是习武,可句句都比做人的理更真。
- 现实没见过形意拳,只能当历史小说,伪武术家太多。中国人就喜欢窝里斗
- 第一次看老徐的书,电子版。大学的生活无聊死了,全靠书打发
- 最近几个晚上躺在床上看完了,浮想联翩。 拳理即禅意,练武实则练心。然武林已逝,惜乎哉!
- 神神叨叨的,读了后悔浪费时间。
- 印象中是比较厚的 其实很快看完 累成狗抽时间看的 有些很扯 又有几句话很有道理 就跟中医一样
- 精彩确实是精彩。只是不知老年间的高手能不能打过徐晓冬。。。
- 叙事有点散乱,时间来回倒,读完了没有 个系统的认识。倒是从中知道了些形意拳学练知识,但也不完整,零零碎碎的。因为喜欢形意拳才找来读的,有些收获。
- 读了此书,才知道一代宗师,龙蛇演义是怎么来的
- 对有关武术、巫术、宗教里的各种修行秘法从来不敢小瞧。
- 由于是口述,很多地方有重复,一些语句也不甚明了,但非常有价值,如果再懂些形意拳基础就更好了。
- 1时势才是社会背后最有力量的一支,他让武术成为国术,也让武术成为广场上音量最大的喇叭2书中对于拳种技法的叙述偏多,对于非专业人士,造成多多少少的阅读障碍3武术体现了那一代人社会底层或高层的精神面貌,就是凡事讲求规矩,而不惜代价去维护规则,在经济尚未高度发达时,这往往显现出“忠义”
- 本科时读过,好看,但就是小说。武学必不能脱离实践。 想起来还去过徐皓峰在图书馆的导演见面提了个问,,emmm... 妄言一句,徐就是个文人,小说电影喜欢的可看,对于功夫的看法就算了吧,别当真
- 练武,七八分是对付自己,二三分才是对付别人
- 李仲轩回忆录,展现了武林波澜壮阔的世界:传统传承的智慧与规矩、武林中各色人物的豪情与命运、武术中的技与道……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武术家的风范令人敬佩感怀!
- 职业技能培训指南
- 喜。对薛颠这人极为好奇。
- 这些年,看《一代宗师》多少遍,也没关注到编剧是徐浩峰,还是从《十三邀》节目里晓得的。二姥爷和徐浩峰共同创作的这本《逝去的武林》真是好极了。就算是阅读不少,但还是浅薄了,觉着武术就是外在的强身健体,至多是杀人技,可真没想到,武术和文字,或者任何一行都有一个共同的“道统”,归回内心,归回自然。还是道,还是人心。内容生动的很,也很有哲学意味。
- 谁能想到,一本武术相关的书,我是奔着养生之法去读的,有东西。
- 太牛了……绝对是接近哲学高度的书……
- L逝去得一点也不可惜
- 本事越大越不张扬,越想着能用在真正实处
- 一通百通,一会百会,武者当修心,虽是李老口述,但从作者笔锋间不难看出对武学断层的深深遗憾,感谢作者为我揭开了一个时代的武侠,武者虽逝,浩气长存。
- 今年又一本有缘分的书
- 值得一读再读
- 搬砖的间隙吃午饭,从一堆网络小说里翻出了浩峰老师的这本书。看完就给忘了,甚至忘了看过这本书。自己心太粗,无话可说
- 形意拳的拳理占了很大篇幅,感觉和中医一样,不以身试法的话没法通过逻辑来判断真伪。前后重复很多,并不算是成功的口述史,倒是有点明白了徐皓峰的武侠世界观从何而来。
- 总是武林遗风。想到这本书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84204/ 道士下山 尼玛发现作者同一个。果篮窥文能识人。
- 当时疯狂的想学功夫,就因为读了这本书。
- 在中国,做江湖梦的未必只有男人。。。
- 哎呀,这本书居然一直没有标记…… 在舞台上打打闹闹的 cosplay 成不了气候,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将武术练到极致。
- 练武最好不动武,唐师教育我:“别人的好,一辈子不忘;别人的不是,转头就忘掉。这样,你就能交到朋友了。”年轻人,心胸要大点,不要做“与恶狗争食”的事,只要自己在理,不抡拳头,也能找到公道。
- 平实是一种在浮躁的时代难以企及的高度。
- 民国武林人的生活细节很有参考价值,但对于某些理论存疑。很多理论在我看来只是后学者常年积累以后对口诀的一种自我认同的解释。因此师兄弟各不相同。
- 好吧,前面感觉很僵硬,应该是整理者的问题吧……
- 从书中真真体会到了那股意气风范,道与禅,武与文,这些东西叶问系列电影是看不出来的,武林中人,除了保家卫国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人
- 跟想象中差别巨大。原以为是武林旧事,其实是技术文。学武的人大概会很喜欢。
- 真好看,隔了几年后再看还是燃得不能行,尽管武术部份一点看不懂,但各种回忆真是好看又给力。
- 艹!唉!艹!
- 中华武术容易被人误以为是花架子,容易跑偏到玄学,武人也多粗人。但是从这本朴实的回忆录里就可以看到武术被称为国术的理由。看到武术的智慧、科学、哲学还有趣味、实战性。可以看到武者的品格、境界。一点都不夸张,就是这样。
- 具体的武术不很明白,但仍有很多「会心」处。老辈武林中人的德行和修养令人倾慕。
- 一个个小故事展开了清末民国时期的武林画卷
- 套句官话讲,这书就是无组织无纪律。拳随意,意随心,心发于拳,武术世界里自在洒脱一点并无不可,但口述体则需要最终下笔的人严谨沉着。徐皓峰在他的小说里是什么毛病,这里也就是什么毛病。
- 装订简直噩梦,还没看完就已经全散架了。形意拳自我神化厉害,老人的口述断断续续,重重复复。也可以理解徐皓峰那种扯段子式的文风从何而来了。
- 赤县藏龙卧虎啊……
- 娓娓道来,不罗嗦
- 写道形意拳练到高深可以做到悬崖上跳下伸掌往崖壁上一拍即可平安落地,比乾坤大挪移还猛,还有往下读的必要吗?
- 徐浩峰还没有拍《倭寇的踪迹》之前,我就读过他这本书,那时候满怀着对形意拳的憧憬,自己还买了本拳谱。现在看来,徐浩峰后来的电影,全部都是对那个不存在的那个闪光往昔的回忆,可江湖已逝,悼词永远都是流光溢彩的。
- 但完全以文学作品看,都是难得的好书。作者是真正懂得生活,活得明白的人。难得难得啊
- 内家拳都是想通的,读完这个,明白了六合的实际意思。
- 私以为书中讲武的部分起码九成以上都是附会,不能当真。老人家年纪大了,太多事情记不清楚了难免脑补。
- 读了静心,看清传说从过去而来的身影
- 还挺有意思的,原来武林和小说差别挺大!
- 还原现实生活中的武术,那个年代真是精彩,略微明白一代宗师到底想表达些什么
- 说的不仅仅是武术,更多的是处事之道。
- 没看完,从战长沙到镖门,再到逝去的武林
- 后半部分讲练拳的道理,其实干什么都是一样的道理。讲的好。
- 跟想象的不太一样啊。。。
- 难得的口述历史,刷新了世人对传统武术的普片认识
- 自打徐曉東戰丁浩之後,武術的話題就備受關注。本書講拳理,講江湖逸事,講門派。如何切磋比武以及師承關係。武術家們具有智者和傑出工匠的領悟力,即使我們不練武,也能從中獲得許多啟示。
- 囫囵吞枣骗自己系列
- 難得有心人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 第一次读的时候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感觉就是骗子+神棍,第二次读的时候方才惊叹:哦~~原来他说的的是这个啊~现在又读了一边~怎么觉得,里面说的东西好低级~,其实两句话就解释清楚的东西说的那么玄
- 拳也如修行 师徒、心传、速成、次第。。。一言难尽 练拳容易炼拳难
- 武术练得是心
- 旅行书之一,诚意,淡然,厚重。
- 浮光掠影,整书流露的都是一种朴拙和平实,武术练的终究是道,而不是技,在这个略显浮躁的时代,书的内容会让人很难理解吧。
- 书读的不精,大量关于武学的叙述跳过了,只想读读对往事回忆的部分,可能违背了作者的初衷。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调调不错,其他感觉无从考证,有吹牛嫌疑
- 武林是真的存在的。
- 前面很多细节很吸引我 但越看到后面越乏味 以至于把阅读前半部分所勾起的憧憬都冲淡了 只能说 大致感受就好
- 滴水映月,大隐隐于世。武林已逝,愿中华武学的精、气、神长青。
- 看完一代宗师,就想起这本书来了。
- 现在学拳太难了,1名师难寻,2名师也不愿教透,只能学个拳架,其它看书自悟。
- 于20130409
- 非常朴实,但是引人入胜。
- 资料汇集;二先生,形意拳,象形术;201205电子版重看,行云流水浮光掠影
- 还行,也很玄。
- 曾經的意思是 存在過。武林中的一代人在時代的翻滾浮沉中 漸漸被湮沒被遺忘。從本書對形意拳的傳承與武術解析中 多少可以感受到一點 在斜暮餘暉之前的往日 一代人對於武術的熱血與熱忱。
- 开眼届。看热闹。一个细节:师傅睡觉的时候,你在旁边走路说话什么的都行,但不能盯着他看,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否则他会忽然挺身醒转过来。
- 未必非要习武,但须找到一个通向大道的东西。
- 曾有那样的江湖
- 往圣绝学,凤毛麟角。
- 当代世界贫富扩大,社会转型期间种种矛盾如暗潮涌动,海内外各地主政者正为如何应对“群体性事件”而烦恼不已,催泪弹与水龙头充其量只能发挥驱散之功效,受众似乎并不畏惧,过后又可卷土重来;唯有一巴掌把人“钉”在地上动弹不得的中华武功,既有威慑力而免杀伤力,双美俱全,圆融和谐,倒不失为化解“群体性事件”的一种妙法,值得美国联邦警察署及英国皇家马队学习学习。——这是在恶搞么
- 武林,似更多見於武俠小說中,因所聞多是虛構,雖好奇,總不覺真。真實的武林,在李仲軒老先生的回憶中,有功夫有英雄,少幾分浪漫,卻平實可感。書結構不複雜,仲軒先生自傳作引,然後按拜師先後,分為「唐門憶舊」「尚門憶舊」「薛門憶舊」,是老先生在形意拳李存義門下弟子唐維祿、尚雲祥、薛顛身邊練拳習藝的心得往事,穿插許多對動作招式和內功心法的具體指點,這部份我看得糊塗,但老先生對後輩習武者毫不藏私的認真態度,和希望中華武術傳得以傳承發揚的拳拳之心,讓人感佩。仲軒先生是當年武林中人,敘述自己少時魯莽義氣,只爲後人為鑒,為某些未聽聞的說法表明態度,也僅為前輩正名,這本書,為己甚少。我還是那麼愛聽故事,所以書中那些有趣的大師小事每每讓我覺著興致,大師們不論習武做人,俱顯風骨。照片或許平淡,人實在精彩。
- 每隔一段不长的时间都会去翻各类武侠,记录者是道士下山的作者,那难怪。
- 李先生的回忆和徐老师的注文,同样值得详析。本书又名《怎样肃清形意拳界中的谣言八卦》,很符合最近网络舆论的主流,希望各位紧跟先进文化
- 非常好,值得多看几遍
- 好书!告诉你一个比电影更精彩更真实的武林世界。
- 以前高中看的,纯粹是为了练武术。 现在有个纪录片叫《藏着的武林》,在中青年传武圈风评很差。
- 唐师象形取意,尚师虎豹雷音,薛师滴水映月。先生本布衣,沉寂于乡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好武术,不好斗,可敬!
- 终于看完了!妈蛋!
- 让我们感动的过去 怎么挽回
- 武林中医当哲学一种来看就行了
- 1.练武即修心。2.书中有内功心法,想学时来这里找。3.才发现我所爱的武术其实只是皮毛,对于真正的武学我可能没那么大兴趣深钻。4.十来年了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扫读。
- 可与修道相互发明之处甚多,对为人处世亦有启迪,妙!
- 身体力行的中国文化。
- 武人要有文化,有气节,要对自然有感悟力,菩萨心肠,霹雳手段才能真正做到一代宗师。练武不是为了杀,练功要有德。真的应该好好拍一部电影啊!
- 练功不练拳,神奇的内家拳!
- 徐晓东前后 都是师级 中式传统方式 很代表 有或没有 莫测也测
-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 记录那个江湖时代,记录那些武林大师,虽然江湖精神渐渐在逝去,但至少存在过!
- 看的我想练武!
- 术高勿用被雷人大师给玩坏了
- 形与意合的境界,怕是要放弃了。 浅尝辄止,难成体统,于今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