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 PDF, TXT, EPUB, MOBI, AZW3, DOCX
网友评价:
- 节制、练习和美德。读第八章苏格拉底的(不)申辩还是很感动。
- 色诺芬视角下的“好公民”版的苏格拉底:并不像罪名那样不敬神引进了新神,败坏了青年;反而是虔敬、守法、自制、智慧,以身作则,教导年轻人要有德行。和自然哲学家与智者判然有别。记述方式涉及具体德行的讨论,有一些道德劝勉的味道。还需对照柏拉图和阿里斯托芬的记述。
- 在柏拉图文采斐然的对话中,苏格拉底虽然没有得出结论,但是很明显的是在说服对方。但是在色诺芬平实的记述中,苏格拉底说是在说,但是能不能使人服恐怕很成问题。
- 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
- 这个版本的翻译一言难尽...内容对于非研究者来说或许也枯燥无味吧
- 苏格拉底:难道我一生都不是在为自己辩护吗? 哲学与城邦,真理与意见(属己之物)的永恒冲突
- 如果生活中有这么个糟老头子(不好意思,我自动带入的就是这么个形象…)动不动就来反问我,质疑我的观点,我恐怕会被问得很烦。但是某一天也许就会顺着他的逻辑,自己问起自己来……这种对于每一件事的质疑,我想就是可贵的自省与思考。
- 苏格拉底不在江湖 江湖上都是他的传说
- 比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可爱多了
- 苏格拉底老先生,很多时候,是个话痨,有点好为人师。
- “In deine Arme werf ich mich, Tugend.“
- 色诺芬不是一个哲学家,但是是个更好的传记作家。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多了更多的人情生活气,少了几分智者的杠精般的思辩气。所以我有怀疑是不是柏拉图把苏格拉底往理念论发挥过度了。作为一个回归实践哲学的纯思辩的批判者,或许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更能契合他本人
- 这才是西方论语,后面那篇申辩也不知道全不全
- 色诺芬您老就别YY了
- 我们忙于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遇见各种各样的人。 可是却忘了自己本就知道答案,“经历过的事情是不会忘记的,只是想不起来了而已” 苏格拉底总会笑咪咪地告诉你说,我不知道答案,我等你来告诉我。 “他对苏格拉底说,应该考虑一下怎样辩护了。但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却是,‘难道你不认为我一辈子就在进行着这件事吗?”
- τῶν δὲ Σωκράτην γιγνωσκόντων, οἷος ἦν, οἱ ἀρετῆς ἐφιέμενοι πάντες ἔτι καὶ νῦν διατελοῦσι πάντων μάλιστα ποθοῦντες ἐκεῖνον, ὡς ὠφελιμώτατον ὄντα πρὸς ἀρετῆς ἐπιμέλειαν. (4.8.11)
- 一九年十一月廿三日:一个纪念。苏格拉底的对话者——色诺芬的苏格拉底的曲折倒影,以及双重修辞。
- 苏格拉底这个杠精
- 186生活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最好地努力研究如何能生活得最好的人;最幸福的人是那些最意识到自己是在越过越好的人。
- : B502.231/2734-3
- 色诺芬在文体风格与思辨性上,还是略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一筹,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谈起对于智慧的追求,也并没有《会饮》和《裴德若》中那么激荡人心。但是,当他侃侃谈起赴死的苏格拉底的勇义时,仍然是动人的:他所失掉的是智力衰退的累赘时期,他所获得的是 :显示了自己的精神力量 。在色诺芬的辩护里,至少能看到两套认识论的调和,其一是语言与行为的辩证,在讨论正义诸问题时,一种近乎奥斯汀的以言行事的语言哲学产生了,苏格拉底(色诺芬)推崇的是不必言正义,但不施行不义,行为本身表征了言论;其二是色诺芬的大量伦理学论证语言说里,能看到一些非常典型的古希腊主题,比如被置于《尼各马可伦理学》核心位置的“克制”,但也有一些古罗马学者更爱讨论的伦理主题:责任、敬老与友谊,西塞罗、卡图卢斯的作品里,这些主题占到了大头。
- 看似是回忆录其实是短篇对话辑录。不过各方面来讲,这个版本的翻译质量很高。
- 简单朴素的道理,道德的典范
- 不能自制是虚假的快乐,自制是真的快乐。轴心时代的圣贤,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自我修行,但不同的是苏格拉底善于用逻辑分析来反问别人。突然间想起来北大朱孝远教授,西方文明史的时候说,苏格拉底就是个问题多多的小老头。这样一想,非常有必要读一读他临终前的演讲,以及论语。经典啊,几千年,真的是经典。(不过海昏侯墓出土文物,其中可能会对论语有全新的解读,毕竟每朝每代都有ideology的斗争
- 颇像当下的经典导读。
- 我见识了西方世界最好的人了,此遍先观其大略,日后再参照柏亚等人细细品读。留一个问题给自己,在现代政治学柏拉图是被重视的而色诺芬是被忽视,是否意味着柏拉图本身包含着一些现代性的种子,而色诺芬则是另一种形态呢?目前只摸到了形式上的一点门路。
- 最近在上哲学课,看的多了解的越多
- 其实后边的文字都是作为“我常常感到奇怪的是”的解答。色诺芬的文字其实很合我的口味,常常能会心一笑
- 补标。社会学课上对这本书做了presentation
- 一个更接近城邦公民的苏格拉底,淡化了他的哲人特点。大概雅典人民会更能接受这样的苏格拉底吧……
- “因为我认为,生活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最好地努力研究如何能生活得最好的人;最幸福的人是那些意识到自己是在越过越好是人。” 印象最深的还是苏格拉底面对死亡时的态度,如同读《斐多》时一样。
- 苏格拉底真是个善良的流氓。
- 善就是把一件事做的最好
- 无赖们,不要留恋轻松的事情,免得你得到的反而是艰苦。
- 色诺芬说自己的老师苏格拉底:“我以为,他所遭受的,正是神所钟爱之人的命运。”
- 16年买来看的,这两天又重读了一遍。很明显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是较少具有形而上学色彩的,色诺芬更多把苏格拉底描绘成一个践行者。其实里面苏格拉底的很多言论也传承给了斯多亚学派,但苏格拉底始终是在和他人进行对话,而斯多亚学派更多是在沉思,说到这里又让我想起来维柯关于三个时代的划分......
- “哲学的任务是研究德行”
- 好书,但是渣翻译!
- 色诺芬的苏格拉底没有柏拉图的光环,碎碎叨叨的老者,也没有阿里斯托芬那里的傲慢;几乎更像基督而不像肆心的苏格拉底。
- “按本书希腊文原名译成中文就是色诺芬的回忆录” “并未讲回忆的是什么事或什么人。因苏格拉底这个名字在希腊已家喻户晓。” “我国一般称此书为《苏格拉底回忆录》” 1963-1965译后记 读到此书幸运。
- “按本书希腊文原名译成中文就是色诺芬的回忆录” “并未讲回忆的是什么事或什么人。因苏格拉底这个名字在希腊已家喻户晓。” “我国一般称此书为《苏格拉底回忆录》” 1963-1965译后记。读到此书幸运。
- 书名:回忆苏格拉底 作者:色诺芬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评分:4 书评:色诺芬和柏拉图两个人对苏格拉底的回忆各不相同,柏拉图更多的是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色诺芬则更多的是记录和爱戴。 这本读来有点像《论语》,比起柏拉图笔下那个坚毅、理性的颇有卫道色彩的苏格拉底,更多了一些生活的色彩,也正因此,法庭上庭审显得更加神圣。 色诺芬对老师的爱慢慢的浸染在整本书里,平淡而深沉,那种师生情谊的相守,和孔门的师生情谊一样,让人感动。
- 读来有《论语》的感觉,只是多了更多背景和论述的部分。内容上不仅涉及哲学,也涉及政治方面,也与《论语》类似。虽然《柏拉图全集》没读完过,但是这本书已经让人能全面感觉到苏格拉底其人。部分论述和观念较朴素,但是在前科学和前逻辑学阶段已经很深入了。
- 言辞平易近人,道理情绪明确。 苏格拉底的诡辩就是类比法。但是不失其在方法之下的明确的道德观念。与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作斗争。 总之,这会是一本读的很快的书。
- 哥林多后论语
- 難道你希望看到我公正地而不是不公正地被處死嗎?
- 苏格拉底这种爱智到有些神启了的人,到处激发雅典人民智性,最后雅典人民想不通又很着急,就群殴干掉他了,所以智性干不过政治性。但是绝的是他不跑,等死,这样他的叫板行为就自圆其说了,直通古典神性了。
- 经典的哲学和古典学作品。
- 希腊的《论语》
- 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没有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那么咄咄逼人,反而充满了“仁爱”之感。
- 苏格拉底的演讲如同一涌清泉。与苏格拉底为友,就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
- 当芝诺坐在书店歇息的时候,读到了色诺芬(Xenophon)的《苏格拉底回忆录》,欣喜异常,于是向书商询问,哪里才能找到苏格拉底那样的人,恰好此时犬儒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克拉特斯(Crates)路过此地,于是书商告诉他说:“跟着那个人去吧。”从此以后,芝诺就做了犬儒学派克拉特斯的学生。苏格拉底在斯诺芬笔下的确是平庸无奇。如果真是书中描述,怎么被指责苏格拉底败坏年轻人呢
- “难道你不知道,到目前为止,我不承认有任何人生活得比我更好或更幸福吗?因我认为,生活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最好地努力研究如何能生活得最好的人;最幸福的人是那些最意识到自己是在越过越好的人。……但如果我活得更长久一些,很可能我就不得不忍受老年的痛苦,目力减退,听觉不灵,思想迟钝,学习越来越缓慢,记忆力越来越衰退,以致那些我曾经比别人强的事情,反倒变得不如别人了。如果我不感觉到这些,生活就毫无价值,如果我感觉到的话,生活岂不就必然越来越坏而且越来越不幸了吗?” “我也知道,如果我现在死去,人们对我的看法,也会和他们对那些处死我的人的看法不同,我知道他们会永远给我作证,我从来没有不义地待过任何人或者使任何人变坏,而总是在努力使那些和我在一起的人变得好些。”
- “在永恒意义上更有益、更高尚的事情”
- 阁打卡 2020年12月6日 阴 本书主题主要以“正义”,“节制”,“自制”等为主,详细的讨论了如果没有自制,虽然人活的很轻松,很快乐,但人如禽兽一般,终日享于安乐,满足自己的欲望,色欲,沉湎其中,损害的不只是健康,还有心灵。而自制虽然苦,一路艰难,但能够在苦之后得到身体的健康,灵魂的安宁,朋友的爱戴。
- 隔了快两年才补上剩下的20页🤧
- 今天阅读苏格拉底的文本,重要的不是在文本中获得多少新知和启发,重要的是学习苏格拉底的言说方式、对概念的审慎态度、道德谦卑和苏格拉底之死等等对欧美文明的深刻影响。而中国长期安于不可言说的思想懒惰,导致中西文明的巨大异质。
- 希腊哲学的学习以这一本作为终结篇挺好,以后常读常新
- 苏大师的哲学观是基于寻辩,基于现实生活中的小事进行逻辑分析,可以得出哲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 关于苏格拉底,色诺芬的回忆与柏拉图的记录真可谓大相径庭。在色诺芬的笔下,苏格拉底俨然是一位讲论城邦传统道德的老儒和好公民。色诺芬对苏格拉底的回忆其实构成了对柏拉图塑造的苏格拉底形象的致命挑战,比如苏格拉底是否把追求智慧作为第一任务、苏格拉底是否有意远离政治?
- 读起来还是有股鸡汤味。最后苏格拉底死前的那番话读起来是很感人
- 历史越现代,苏格拉底的智慧越超前。而且,每次阅读有关他的书,都会有种想要认真生活之感,具有深度的感染力。
- **1 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
- 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更近于生活中的一位诤友,与柏拉图的记载大异其趣。此书的许多故事让我想起了中国先秦典籍里的故事,果然东学西学,道术未裂。
- 对比柏拉图的苏格拉底,色诺芬的苏格拉底显得更真实,更平易近人。但也更无聊,更缺少文学性。苏格拉底看起来完全就是一个啰里啰嗦的老头了,我几次想弃读。维特根斯坦向鲍斯玛谈起柏拉图时说,苏格拉底的谈话有时有“探讨的装腔作势”。以《泰阿泰德篇》为例,“年轻的泰阿泰德作为一个前途远大、富有才华的小伙子被引入对话,但事实并非如此。他根本没有去战斗。他为什么不反击?苏格拉底就是在跟这些弱智的家伙争论!”哈哈!——其实我读的时候常常也有这种感觉,他的对话者特别好欺负,总是被他牵着鼻子走。但我觉得维可能忽略了柏拉图的教谕,如果把苏格拉底和他的对话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为成年人与小孩,教师与学生,可能就会多一点同理心。毋宁说,恰恰是在这一点上,苏格拉底展现出他作为教育家的耐心。
- 真是他妈一页都看不下去
- 苏格拉底的观点可归结为如下几点: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艺术中的理想化,艺术是聚集许多原型,把每一个原型最美、最典型的方面提炼出来,综合到一个形象上,从而创造出典型的、理想化的美丽形象;心灵美与形体美的统一。苏格拉底企图在目的论和道德学的基础上思考美学和艺术问题,提出了真善美统一的观点,他将审美和道德联系在一起,主张艺术要表现心灵美,要引导人认识自我,认识理性和美德。苏格拉底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严肃提出“美是什么”的问题,从日常的评价意义上升为独立的美学范畴,“美”不再只有“美好”的意思,而且进入了普遍本质的层面,成了一切具体的美的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根源。
- 完全不同的一位苏格拉底。译得还行,色诺芬似乎是真的在写本回忆录,全书之主题似乎是为苏格拉底做申辩,而不像柏拉图那样... 他笔下的苏格拉底更像是个十全十美老师,道德说教家,而非哲学家,如果没有一些论辩性对话,我还以为是在看《论语》。不过苏格拉底又没留下什么著作,难辨其真假咯。
- 神就是什么都不需要,完全自足的;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需要,也实现了自足,那么他就成了神;毫无疑问,人不可能完全实现神的状态,但是对人而言,尽可能少地受制于外在的事物,尽可能节制地生活,就是最接近神的状态。
- “看到美人要赶紧跑开”,“把男人当做女人使用”;“除非那个人容貌非常俊美,否则我是不会向任何人接吻的”;“难道你不知道,到目前为止,我不承认有任何人生活得比我更好或更幸福吗?”;“认为自己现在死去,正是时候”。
- 柏拉图对话录里的苏格拉底是诗人,色诺芬回忆录里的苏格拉底是祈祷者。
- 这本书类似于《论语》,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和别人的辩论,苏格拉底对道德,政治,宗教,世俗生活等问题的看法。同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并且他们的思想都以谈话录的形式流传后世。在这本书里,苏格拉底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智者,也是一个“话痨”。雅典城邦的人似乎更在乎一个人的品德,而非才能,东学西学,相通之处太多。
- 似《论语》般的“苏格拉底言行录”。从结构来说,全书像是对第一段的反驳,即以言行证明苏格拉底是个智慧幸福正义、对他人集体城邦有益的人;与柏拉图的记述差别不小,色诺芬肯定稍微美化了苏哥,但柏拉图那就是夹带私货;文章风格质朴平实,色诺芬文章特色
- 整部对话充满温情与欢笑,看得到学生对老师的无限怀念。也因此,苏格拉底在他的笔下,更像一个崇高的人而不是半神了
- 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裴洞篇」是对苏格拉底刑前的回忆,互为补充,各有特色。色诺芬由史实叙述阐论,例证发微;柏拉图则更侧重思辨。但是不论从那个角度去叙述,终有一点,苏格拉底身上所反映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知识涵养,面对生死、虚无与实在、正义与疯狂的从容和理性令人敬佩,他说「我的一生一世没有做过不义的事情,我以为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申辩」。几个世纪过去了,阳明先生也曾说「此生光明,夫复何求」与之呼应。 另,本文有两句话让人触动,似乎能够回应当下的我们可能面临的困惑,苏说 「生活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最好地努力研究如何能生活得最好的人;最幸福的人是那些最意识到自己是在越过越好的人」。
- 俯首甘为孺子牛。三种形象中最喜欢的一个。
- 军人的文笔远不如柏拉图,但是我更相信这是真实的苏格拉底,柏拉图笔下是大神男主角苏格拉底,一个辩论一天不带重复的男人,一个用善的知识行动的男人。
- 作为苏格拉底的另一位学生(最著名的自然还是柏拉图),他回忆体现了恩师的另一面,热心的为青年朋友出主意,给出实际的忠告。虽然色诺芬也回忆老师是如何谈及正义、真理和真善美的定义,但相较于《理想国》而言,我们看到了更多他和那个时代的其他人的互动,更直观地感受到一个所有人都充满求知热情、都想成为良好的人的时代,所有人都想学习对家庭、仆从、朋友以及国家的责任。
- 色诺芬对苏格拉底思想的理解还是较浅
- 更接地气,中间还有一章示范了一下把妹技能。。
- 这大概就是一粉抵十黑的典范了。本书的很多内容与柏拉图的申辩篇重叠,但是同样是认识苏格拉底,同样是写文替苏格拉底不平,色诺芬塑造的辩解形象总有种抹黑苏格拉底的味道。究其原因,色诺芬是想要从底层上说明,苏格拉底的离经叛道并不是真正有违雅典的公众价值观的,他没有质疑神明,也没有毒害青年,所以判他死刑是有失公理的。而柏拉图在申辩篇里塑造的苏格拉底则完全不同,与其说苏是在为自己申辩,不如说苏是在创造一种新的价值观,一种新的看待世界的观点。苏格拉底本人究竟如何早已不得而知,但柏拉图笔下那个离经叛道却又无人能够说服的杠精苏格拉底却是最可爱的。
- 常识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色诺芬笔下的苏格拉底比柏拉图无趣多了,读完此书不打算再读色诺芬的著作了。
- 其实早该想到为什么尼采要把苏格拉底作为大敌之一。苏格拉底不仅是理性主义的鼻祖,也是个彻底的理性主义者。他将正义归属于智慧,柏拉图对正义的定义是智慧、勇敢和节制的统一,也是理智、意志与激情的统一。苏格拉底不不顾及意志与情感;同样的原因使他在人是否有意作恶的问题上和亚里斯多德产生分歧。柏拉图的对话录对苏格拉底式的话语模仿得惟妙惟肖,但从色诺芬的记叙来看,苏格拉底不曾有任何一次那么长的对话(唯一可直接比较的就是法庭上的申辩),很多对话也不得出结论。但在模仿之余将问题深入地展开且不使人厌烦,这是柏拉图的才情。
- 立牌坊,就是往死里立啊。
- 因为写毕业论文看的这本书,没想到收获更多的确是人生哲理,关于我该怎样度过我的幸福人生hhhhh
- 牛虻见人就训
- 一个更真实的苏格拉底。一个最自由、最正义、最自制也就最幸福的人。“亲爱的阿帕拉多拉斯,难道你希望看到我公正地而不是不公正地被处死吗?” “只要没有比你更可爱的人和我在一起,我总会让你进来的!” 苏格拉底说。
- 我是真的很喜欢苏格拉底的,在没怎么看之前就喜欢了,像古希腊的阳光照耀在身上。同样地,在没怎么看之前,就不喜欢尼采,哲学也分治愈系和自残系的。
- 最近偏爱纸质书,尤其20万字以内的书本,读起来轻松自在。前期读过理想国斐多普罗泰哥拉,色诺芬的苏格拉底很琐碎,逊色不少。
- 这是一个多么不朽的灵魂啊
- 能够伴在伟人左右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 逻辑的魅力,很多对话值得细细品味。 如果我穿越到过去与苏格拉底对话,怕是跟不上他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 看得出来色诺芬十分敬佩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也想给苏格拉底塑造一个众人经过与他交谈之后豁然开朗,从此成为正义/正直/敦厚德行的人的高大形象。 但不知道是翻译的局限性还是作者的表述问题,显得没有说服力,容易对这一“神奇功效”产生质疑。 【在经过了一段期待和克制之后,这些事才能给人以最大的快乐】
- 如果神明以为最好我现在就了结此生,你以为奇怪吗?难道你不知道,到目前为止,我不承认有任何人生活得比我更好或更幸福吗?因我认为,生活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最好地努力研究如何能生活得最好的人;最幸福的人是那些最意识到自己是在越过越好的人。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我自己的情况正是这样,当我和别人在一起并把自己和别人比较的时候,对于我自己我也一直是这样看法;不仅我自己是这样,我的朋友们对我也一直抱有这样的看法,这并不是由于他们爱我(因为那些爱别人的人对于他们所爱的人是会有这样看法的),而是因为他们知道,如果他们常和我在一起,他们自己也会成为很好的人。但如果我活得更长久一些,很可能我就不得不忍受老年的痛苦,目力减退哪,听觉不灵哪,思想迟钝哪,学习越来越缓慢哪,记忆力越来越衰退哪,以致生活必然越来越坏而且越来越不幸
- 我觉得这一本翻译特别好,不知道原文如何,这本是吴永泉翻译,读起来很流畅,喜欢苏格拉底引导尤苏戴莫斯和他对人生的总结两部分。智慧与道德的光芒。
- 苏格拉底更看重个人修养的尽善尽美。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则着重整个城邦。
- 前面为判处苏格拉底死刑的2庄罪状辩驳:1引入新神2带坏青年。后面都是回忆苏格拉底对门人朋友的一些劝诫,现在看还是很接地气,普通人都会遇到的困惑,关于交朋友关于对父母兄弟,关于教育关于自制关于正义等等……有理有据,良师益友。
- 一个絮絮叨叨的圣人,一位无所不至的智者。类似《论语》的说教,不同于《理想国》的戏剧感。
- 无逻辑对话。
- 色诺芬回忆的苏格拉底不是作为哲学家的苏格拉底,而是作为城邦圣人的苏格拉底,读来与《论语》颇为相似。在色诺芬笔下,苏格拉底是虔诚的、正义的、自制的,也是智慧的。“苏格拉底,你应该考虑一下怎样辩护了。”,“难道你不认为我一辈子就在进行着这件事吗?”。除了最后一章,苏格拉底在法官前的申辩以及开头色诺芬为苏格拉底的申辩。整部书还出现了3次苏格拉底的自我申辩,第一次是克里提阿斯禁止苏格拉底和青年人谈论,第二次申辩是安提丰指责苏格拉底过的是不幸的生活,第三次是西庇阿斯指责苏格拉底永远不肯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色诺芬始终把苏格拉底看成是一个城邦哲人,在他笔下苏格拉底认为“守法就是正义”,而柏拉图则通过理念更加彻底地完成了为苏格拉底辩护。相比较于柏拉图,色诺芬更加注重显白和隐微。
- 去光环之书,你仰赖何种神明以至于你无法拯救自身呢?苏格拉底
- 书中对于聪明和智慧的探讨和许多事理的分析,个人认为不完全对,且苏格拉底的智慧,我认为跟我们的老子是不能比的,不过还是有一些共同之处的,都很重视德行的修炼。
- 古希腊奴隶贵族楷模
- 封城,悦读卡,第一本。准备英译本,哪本合适呢?(托下巴……
- 絮絮叨叨像教导主任🤦♂️
- 色诺芬成功了,苏格拉底升华了,我也要学会辩论!扣了一星,是因为太啰嗦了。
- 去形而上学的柏拉图,孔子化的苏格拉底,少了有关good的讨论。Vlastos拿色诺芬来反对施派式的解读,也就不奇怪了,何况还有几段奇怪的对话(比如IV.4,法律=正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比这种道德圣人形象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自己(特别是关于生死,对比Phaedo, Apology)多讲了些什么。
- 论辩方式,辨析概念。节制,认识你自己,自制,守法。
- 色诺芬是军人和政治家,下笔质朴有力,很少弯弯绕,阅读感觉比柏拉图好多了。
- 一位历史学家为苏格拉底之死所做的辩护,相比于柏拉图的哲学式的论证,这本书更贴近生活具有故事性。(但也不能全信,毕竟,如果苏格拉底真的如他所说懂得那么多人情伦理,那雅典人决不至于把他处死。)
- 老苏同学是咱小时候的偶像,但自己却一直没有使用过苏格拉底式辩论法,还是坚持自己的风格吧,就像苏格拉底致死也要捍卫自己的真理一样。。。
- 色诺芬描写的苏格拉底驳斥了不信神指控,而认为自己在积极参加城邦公共敬神活动,而引进新神是因为得到了神示,他也没有腐化青年,而是对于传统美德身体力行,人们不满他对青年的教育,但这种教育百利无一害。C. C. W. 泰勒:“苏格拉底说话的口气中规中矩,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至于读者可能都会觉得奇怪,人们为什么会告他。”
- 对苏格拉底被中学教科书洗脑,可打开读一页就被他的智慧吸引,认同。在有限里挖掘真实,太厉害了
- 柏拉图和色诺芬回忆的苏格拉底完全不同。前者带着意志的迷狂性质,洞悉于理念共相,你要跟他讲“知”的殊相,他就跟你辩证法。色诺芬的苏格拉底是殊相的,关系论相对主义的,看重矛盾律的二分法辨析胜过诡辩的辩证法。
- 为他哭了 “苏格拉底,难道你不需要为自己的申辩考虑一下吗?” ——“难道你不认为我一辈子都是在申辩着吗?” “你是怎样申辩的呢?” ——“我一生一世没有做过不义的事,我以为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申辩了”。
- 2012.1.27
- 书若不是有苏格拉底的名声压着,今日看来本身无多大启发价值,自恃甚高者或许还能看出书中观点的幼稚。但回到那个人类文明的初期年代,苏格拉底的思辨精神与谨慎执着的态度仍是今日中国人需要学习的。
- 呈现出一个比较偏重务实的苏格拉底印象,似乎也更符合古希腊时期的观念,尽量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各种美德,难以把握的就归于神意。
- 作者以历史学家式的方法,通过记录自己经历和听说过的事,回忆自己的老师,特别是为其辩护:苏格拉底虔诚而自制,并非不信奉城邦的神;他言传身教,在家庭生活、培养德行、结交朋友等诸多方便都树立典范,并未败坏青年。通常我们认为苏格拉底的死,就像柏拉图所说,出于哲学和正义,但色诺芬给出了一个更接地气的说法,那就是苏格拉底已遭受年老的不便,他希望有尊严地死去。
- “难道你希望看到我公正地而不是不公正地被处死吗?” 他使死亡看起来必要得幸运
- 读起来的感觉和《论语》惊人相似,古代的智者都是那么的尊崇品德,而鄙弃才能。
- 色诺芬对苏格拉底之死的申辩,在色诺芬的笔下苏格拉底似乎更多的是一种朴素“愚人”的形象出现,没有柏拉图笔下的那种光彩,即便是记录近似的言语,柏拉图和色诺芬两人阅读出来的东西差别蛮大,这恐怕就是视野
- 苏格拉底是智慧的,自制的,幸福的。
- 8.4-17,好讀版。
- 柏拉图的苏格拉底是浮在云上的哲学家,色诺芬的苏格拉底则是生活中的挚友和普通人。可以看得出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爱更炽烈,是以看待神的目光看待他;色诺芬则更多是一个忠实的学生而已。
- 我明白苏格拉底被审判只是因为“不仅使门人轻视他们的父母同时也使他们轻看别的亲属,说亲属关系对于那些有病的人或进行诉讼的人并没有益处倒是医生对于前者有帮助,律师对于后者。” 打破是很轻松的,但你知不知道打破后要以什么样的秩序来代替,并且如何达到理想化的秩序。苏格拉底不是危险,他只是像信使般告知,告知这之后所有历史上的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之事。
- 关于怎么过好这一生的那些道理,说起来,实在是朴素又简单,只要对自己足够诚实和忠诚。
- 读完觉得苏格拉底人格非常伟大,瞬间明白了乔布斯为啥愿意宁愿拿他所有的科技换与苏格拉底相处一个下午。
- 看看是如何为别人申辩的
- 真正用心读这种很久远的名著,其实震撼蛮强烈的。
- 年初第一次读古希腊作家的文字,挺激动的,回头要再读。其实这才是哲学家真正的样子吧,剧作家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都是演员来的。